●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 通讯员 安传龙 韩俊亮 李振平
“我十几岁就入伍参加了革命,部队就是我的家。”近日,在位于库尔勒市孔雀蓝湾小区的家中,90岁高龄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老兵、二师铁门关市离休老干部郭俊泮,轻抚着珍藏的一幅幅照片,给记者讲述自己难忘的军旅生涯。
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郭俊泮出生在山东省宁津县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是一名党员。
三五九旅到山东渤海区征兵时,郭俊泮的父亲主动给他报了名,并告诫他:“咱们革命老区虽然已经解放,可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你到部队去吧,跟着解放军解放全中国!”
带着父亲的嘱托,郭俊泮和堂哥一同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军旅生涯。
1947年2月,渤海军区教导旅在山东阳信正式组建,郭俊泮成为一名卫生员,当时他不仅要参加军事训练,还要接受常见疾病防治、药物知识、战地救护等方面的培训。
郭俊泮说,教导旅西征第一仗就是在山西打的运(城)安(邑)战役。战斗开始后,他们在后方。前方战场上子弹横飞、炮火连天,休养连里来了很多伤员,这些伤员们从头到脚全都是血。受伤战士被送来后,他们就包扎抢救。
郭俊泮在家时从没见过这阵势,一见血和伤口感到非常害怕,在给伤员清理、包扎伤口时,他的一双手止不住地颤抖。
郭俊泮自豪地说:“战士真坚强,我给他们清洗伤口、换药包扎,他们都不喊疼不叫苦。”
一天,郭俊泮正与战友们护送休养连的伤员。突然,头顶上嗡嗡作响,原来是国民党的飞机在四处寻找目标。正当郭俊泮不知所措时,只听队长大喊一声“卧倒”,大家一个个都趴在了车底下、道路两旁。敌机已经发现了他们,机枪从高空向下疯狂扫射,瞬间子弹如雨般飞来飞去。这次袭击,虽然伤亡并不大,但是让郭俊泮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在澄合战役壶梯山战斗中,为快速抢救伤员,队长彭学华果断命令大家打开两床被子,把被子撑成一个能遮光的“小帐篷”。郭俊泮的任务是作为一根“木桩”,支撑“小帐篷”的一角,他和战友背朝里、脸朝外、头顶被、手握被边,腿跪地,不准漏出一点光线。
医生们艰难地蹲在伤员身边,在手灯下进行手术。此时,“帐篷”外枪声不断,可医生们个个从容不迫,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处理伤员的伤口。正在关键时刻,突然,敌人的一颗炸弹在“帐篷”边爆炸,一名支撑“帐篷”的战士被炸伤,另一名战士毫不犹豫地撑起“帐篷”,确保抢救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此次战斗,休养连收容伤员200多人,是郭俊泮所在团在解放战争时期收容伤员最多的一次。90%的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治。
部队就是我的家
当年行军打仗,部队常常翻山越岭、蹚水渡河。多的时候,一天行军50多公里路。
郭俊泮说,好多次爬山的时候,因为山壁陡峭,他爬不上去,队长就让他抓住驮药箱子的马的尾巴,一步一步登上去。过河的时候,老战士们会把他背在身上蹚过去。
冬天,部队经常在野外休息。指导员王春林对郭俊泮特别关心,担心他年龄小,冻坏了,每次睡觉都把他搂到怀里,抱着他睡。
郭俊泮说:“王春林是山东人,对我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睡觉时,他抱着我,给我取暖,我睡觉可踏实了,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解放军战士人人都会唱的一首歌,也是渤海子弟兵最爱唱的一首歌。在西征的路途中,他们是这么唱的,也是这么做的。
1948年秋季,部队突然接到行军的通知,此时天上正下着倾盆大雨。接到通知后,战士们毫不迟疑地整装出发了。这场暴雨一下就是整整一夜,可不管再黑再冷,没有一个战士停下脚步,大家排着队一直走到天亮才走进村庄。为不打扰当地老百姓,部队没有进入村庄休整,战士们坐在路边,将湿漉漉的衣服脱下来拧干,又重新穿在身上,虽然被冻得直打哆嗦,但是战士们没有一个叫苦的。
由于经常行军,战士们平时几乎吃不上蔬菜,每个人背着一袋炒面,外加一把小水壶,每到一处,战士们饿了就拿出炒面就着水吃,这便是一顿饭。
有一次,部队到了一个村子,老百姓以为是国民党部队,都藏了起来。战士们在村里找到了一些粮食,然后写上借条,把钱和借条一块放在老百姓家里。
郭俊泮说,他们第二次再到这个村子里时,老百姓都非常欢迎他们,还送饭给战士们吃,部队很快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扎根兵团一生无悔
1947年底,部队前往山西;1948年,部队来到陕西一带;1949年,部队到达甘肃张掖;1950年初,部队抵达新疆焉耆、库尔勒等地。
郭俊泮跟随部队万里西征,故乡渐行渐远。在西征的路上,翻越祁连山那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1949年9月,部队由青海翻越祁连山,向甘肃张掖挺进。此时的祁连山十分寒冷,部队刚走到山脚下,雨夹着雪就下起来了。一路上,风越刮越大,鹅毛大雪劈头盖脸落下来,行军非常艰难。老战士拉着小战士,女同志紧紧抓住骡子的尾巴,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往上爬。战士们的军装都结了一层冰,每迈一步都很吃力。终于,在天黑时,部队下到了山脚。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胜利翻越祁连山。
“过那个山,真是很难忘。”郭俊泮说,部队从甘肃抵达焉耆后,十六团、十七团留在了焉耆,十八团留在了库尔勒。
开发新疆、建设新疆,从此兵团成了郭俊泮的第二故乡。
“那时,我在农二师(现二师)师直门诊部工作。医院除了开展日常工作之外,还要开荒种地,自给自足。”郭俊泮说。
后来,郭俊泮成为农二师医院门诊放射科的一名医生,他回忆说:“我是放射专业的,当时医疗条件很差,经常要在暗室洗片子,一待就是大半天。虽然工作辛苦,但想着能为祖国的西北建设出力,自己觉得特别光荣。”
1968年8月,郭俊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支援巴基斯坦公路建设。1994年,60岁的郭俊泮正式离休。
回想自己在兵团工作和生活的这70年,郭俊泮感慨万千,他用了一个词“天翻地覆”来形容兵团的发展变化。他说:“刚来的时候,库尔勒就像个村子,十八团就在一个戈壁滩里面,现在,到处高楼大厦、公园绿地,这么好的日子,是当初来时根本不敢想的……”
“如今,这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诉说着兵团的发展,郭俊泮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受郭俊泮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在兵团工作。如今,天气好的时候,郭俊泮的儿子经常开车带着他和老伴到二师铁门关市四处游览,看看美丽的城市风景。
郭俊泮说:“去年是兵团成立70周年,也是我来到这里的第70年。我见证了兵团的变化。如今,职工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我这一辈子,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