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长期变化特征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大样本队列的3年纵向数据,报道了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盘周视神经纤维层(pRNFL)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的变化特征,为临床上早期诊断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提供了重要标志物。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眼科学》。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pRNFL及mGC-IPL厚度是青光眼诊断与随访必不可少的检查。然而,目前关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各象限的pRNFL及mGC-IPL变化模式尚不清楚。

基于团队建立的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的大样本队列,研究人员对3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随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共纳入243名受试者的243只眼,分为高度近视、不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及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3组。结果显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的颞侧pRNFL年变化速率显著快于开角型青光眼组,而两组间各象限mGC-IPL年变化速率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组不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的pRNFL在下方和颞侧区域的变化百分速率更快,同时在鼻下方区域的mGC-IPL变薄更快。这一变化特征也在伴视野进展的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被观察到。

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人员提示,开角型青光眼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pRNFL及mGC-IPL的各象限变化模式不同,其中颞侧pRNFL快速变薄可作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同时,文章报道了眼轴稳定的高度近视眼的生理性pRNFL和mGC-IPL变薄速率,为判断高度近视眼中的青光眼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指标进展提供了参考值。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5.01.014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