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湛江发布
能在大海上追波逐浪,比足球场还长的船身
32个奥运泳池大小的养殖水体
年产2000吨顶级海鲜……
这不是科幻电影
而是广东渔业向深远海进军的“战舰”
“湛江湾1号”。
四月映绿,碧空如洗,浩瀚蓝海上,湛江湾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网箱型工船试验平台“湛江湾1号”正在开展海试。它不仅能躲避台风、远程养鱼,还能让章红鱼住上“海景豪宅”。
这座“海上城堡”如何颠覆传统渔业?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餐桌?
走,上深海养鱼去
“湛江湾1号”。
“靠海吃海的人最怕自然灾害。”
传统近海养殖受限于自然条件,台风、赤潮等灾害可能让渔民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而“湛江湾1号”搭载的漂浮式动力定位系统,能让这座“海上城堡”在遇到危险时不再“坐以待毙”,而是主动“换位思考”——驶向更安全、更平稳的水域,将风险降到最低。
“工船配置电力推进系统,当遇到台风来临时可自主航行躲避台风。”湛江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该平台能够在全海域灵活游弋或定点养殖,突破了传统网箱固定锚泊的局限,极大提升了养殖安全性和生产稳定性。
“湛江湾1号”正在开展海试。
科技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
传统近海养殖因空间有限、养殖密度过高,容易导致水质恶化、污染加剧,养殖效益逐渐遇到瓶颈。而“湛江湾1号”适用于千米乃至万米水深的全海域养殖,这也意味着它在大海上更能“大展身手”——工船可以根据养殖品种、海域水质、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选择最适宜的养殖水域,打造最佳生长环境,能有效提升养殖效率和渔获品质。
因而,工船所处的养殖水体环境可谓得天独厚。深远海水域不仅远离陆地工业污染,水体洁净,天然的深海水流循环还能有效带走代谢废物,保持水质持续优良降低病害发生率,促进鱼类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深远海丰富的溶氧环境和低污染的生态条件,也让养殖出的鱼肉质更为紧实、鲜美,营养价值更高。
“后续计划在工船上养殖章红鱼。”湛江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指着养殖水体介绍,“湛江湾1号”总长154米,总宽44米,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船内设有12个独立的养殖区域,可满足多种鱼类同时养殖,年产能可达2000—5000吨,是名副其实的深海重器。
这样的深海“巨无霸”建设及运营成本也是惊人的。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湛江湾1号”通过船型与网箱结构融合设计,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和规模化养殖。
“大块头”有“大智慧”
章红鱼。
“湛江湾1号”不仅块头大,还拥有“大智慧”。
在它的钢铁身躯内,藏着一套精密的“神经系统”。绿色能源自供给、全电力推进、动力定位、锚泊、饲料储存与投喂、平台监测、养殖监测、无线传输……工船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养殖对象的全生命周期科学管理,提升生产效率。
据介绍,在工船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湛江湾实验室研究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如成功突破了超大开口船型水动力优化技术,提高了航速,降低了上浪,增大了甲板面积;突破了船舶和柱稳式结构融合技术以及非等边箱型立柱优化技术,大幅减少了钢材用量,节约了总体造价;同时,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航行-养殖-航行工况混合式能量分配架构技术,显著提高了新能源占比和能源系统利用效率。
适渔性方面,平台进行了多项优化设计,包括实时监控和调整网衣张力,降低网衣风险;自动化集鱼配合吸鱼泵及侧网多吸鱼口,实现多方向自动集鱼收鱼;多组合、多模块、便捷切换的饲料系统,满足多养殖模式、多养殖鱼种和多养殖规模的饲料需求;高精度、广覆盖、精算法的智慧渔业配置,实现养殖环境和养殖对象的可测、可控。
海上智慧物联及鱼群生物量检测系统。周梦雅 摄
“‘湛江湾1号’将搭载深远海养殖岸海一体智慧物联系统,部署空天地海立体通信网络,解决海上多制式异构通信与宽带视频通信技术问题,打造海洋渔业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推动海洋渔业行业数字科技共享和数据交易,”湛江湾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主任杨仁友介绍,“通过企业生产、产业发展和海洋治理三大领域10类应用场景,加快海洋牧场四链融合,支撑现代化海上牧场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湾实验室自主设计研发的另一养殖网箱型工船——“湾区伶仃号”也在加快建造中,行将在江门市下水。
湛江湾实验室工船研发团队总师陈潇介绍,“湛江湾1号”和“湾区伶仃号”将于近期陆续交付,随后“湛江湾1号”将在湛江东海岛附近海域开展常态化的海上养殖综合试验研究。“湾区伶仃号”则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联动海岛旅游,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湛江发布编辑部
采写:林日清 梁华栋
编辑:李怡茜
校对:王睿
审核:陈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