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宿党辉):近日,2025全国百家融媒体记者重庆行活动采访团走进重庆大足区、石柱县、彭水县等地,了解当地多领域发展情况。记者观察到,重庆在保护大足石刻“孝”像传承良好家风、打造“红色研学IP”撬动“研学”热、保护青山绿水实现文旅长效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积极探索,使好家风、好产业、好环境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保护石刻“孝”像:大足讲好“非遗”家风故事
4月25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大足区后了解到,大足石刻的许多造像体现出孝道思想。匠师们将父母一生推干就湿、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历程雕凿在崖壁上,逼真的造像如同连环画般展现了祈子、生育、哺乳、送行等生活场景。
“大足石刻在石窟艺术的长河中,将孝道文化推向极致。”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说。当地在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着力讲好非遗故事。他们打造大足孝廉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吸引大批中小学生前来参观,让学生们在历史遗迹前品读“美石美刻”,在游览中内化造像所表达的“好家风”。
大足石刻。央视网记者宿党辉 摄
初心小院撬动产业:村民这样吃好“研学”饭
4月26日上午,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烟雨蒙蒙。在一个村民的院坝里,一群研学的孩子正在听当地讲解员介绍华溪村的脱贫故事,孩子们对发生在眼前的巨变兴趣十足。这个院坝就是当地基于脱贫故事和“红色研学IP”打造的初心小院。
“这里到处都是行走的研学课堂!”中益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记者了解到,近五年来,中益乡累计接待团建单位2185个,研学人员9.1万人次,因此催生了许多产业经纪人、“乡村CEO”、研学讲解员这样的乡村“新农人”。村民们吃上了“研学”饭,腰包也鼓起来了。当地负责人介绍:“初心小院的主人马婆婆更加注意养生了,她的儿子也更注重收拾庭院了,都更追求美好生活了。”当地通过文旅融合,让乡村的黄精、蜂蜜等特产走向市场,也使城市的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奋斗的重量。
初心小院研学团。中益乡供图
“巴适”环境更宜人:山城养好生态屏障
4月27日,彭水县的阿依河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叠翠。这里游人如织,他们一边欣赏当地优美的民族歌舞,一边享受这里的清新空气、美丽环境。据了解,近年来,彭水县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辖区内的摩围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14.9℃,被称为“悬在云端的氧吧”。
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重庆立足生态保护,以治水、治气、治废为牵引构建“九治”生态治理体系。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文旅融合提供可持续的“绿色动能”。来这里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美好的绿水青山,成了游客们选择重庆的一个重要原因。
游客在阿依河上体验竹筏放歌。央视网记者宿党辉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作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庆依托当地非遗、“红色研学IP”等文化资源,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发挥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产业振兴和生态提升多重效益叠加优势的文旅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