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模仿大学老师上“水课”的短视频火了。00后大学生们在评论区吐槽:“听了半天得到一个毫无收获并心累的感觉”……到底啥课让大学生直呼不爱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
所谓“水课”,通常是指那些课程内容乏味、教师不用心上、学生难以受益、考勤不严格的课程。上“水课”的老师,有的几十年都用同一套“陈酿PPT”,有的“放电影拖时间”。还有一种新型“水课”,打着“翻转课堂”的旗号,将本该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教学方式,变成了“课件由学生写、课由学生讲、课后作业也由学生互批”的刻板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全程“隐身”,既不教授知识也不给出建议,只剩一群啥也没学过的学生进行“菜鸡互学”。
其实,大学课堂中从来不缺少学生们“挤破头”的“金课”。哈工大刘志国教授速写八屏板书,严谨得像艺术品,课堂视频走红网络;清华大学吕冀蜀老师的课堂,用生动案例串联复杂的军事战略知识,多次位居全校教学评估前5%;浙江工商大学胡乃岩副教授的“恋爱心理课”聚焦“爱的能力”,让近1700名学生争抢70个选课名额……可以说,“金课”没有一定之规,但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方面一定有独到之处,才能获得学生真心青睐。
当然,“金课”也需要与时俱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退休前,他的课堂时常“一座难求”。教学近40年,他始终坚持精心备课,在课下耐心回答每个同学的问题。尤其和“水课”PPT形成对比的是,阎老师的课件也是精益求精、不断迭代,只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达好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授课方式,不断教学相长,这样的付出让“金课”历久弥新、不断沉淀。
大学存在“水课”,不能全由老师“背锅”。有网友说,大学生一边吐槽课程“水”,一边又在悄悄选择事少分高的“水课”。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实际上指向一个循环:学生对某些课程若只想拿学分走人,老师就不愿认真备课;老师越是“划水”不教,学生就越只图学分。多方“灌水”之下,课堂自然没有“干货”。“水课”还是“金课”,学生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也同样是学生和老师互动共同促成的结果。
图片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对老师而言,“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倾向未彻底扭转,难免催生与指挥棒同频的“取舍”,毕竟科研成果能转化成数字,而教学工作量算的只是课时。而另一边,如果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只在于“绩点”,那么学生也很有可能陷入“优绩主义”的陷阱,只选容易得高分的课,而逃避那些要求严、难度高的课程,这往往也会形成对“严师”“优质课程”的逆淘汰。
挤掉课堂“水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近些年,各高校都在积极采取行动,有的拿出百万奖金奖励教学名师,有的上课好的副教授破格升教授,有的定期组织教学培训。认识到“水课”形成的复杂原因,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多给有能力、有实绩、有贡献的老师实实在在的奖励;破除“内卷”,用更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水课”才会越来越少,“金课”也会越来越多。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好的大学,绝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就业技能,而是让学生在求学时光中,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最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让更多“货真价实”的好课程得到关注,让每一个获得的学分都有含金量,这是我们都需要为“过怎样的大学生活”负起的责任。
这正是:
虚浮水课误青春,淬炼金课探本真。
师生协力共求索,学海杨帆万象新。
大家晚安!
(文|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