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老地名留住那份乡愁

转自:辽宁日报

朱忠鹤

7月19日,本报以《49个地名入选〈锦州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为题,报道了锦州发布首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一事,该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近些年来,不论是政府还是坊间,都一直在积极倡导对那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承载着百年乃至千年历史记忆的老地名进行有效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次锦州推出的保护名录,既是对这项工作的延续,更是对地名文化保护的再度细化,令人称道。

对于地名的价值,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指出: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谭先生称地名为“活化石”的说法并不为过。某一处地名的由来并非空穴来风,一般与社会历史与自然环境两大因素有关。

比如,辽宁省鞍山市,因在其城南有一座酷似马鞍的山峰而获名,这就是典型因自然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地名。再比如,辽宁有一些以“营子”命名的村庄,是因历史上这里大多有军队驻扎过,军队设有营房或营地,即使后来军队撤离,但“营子”的名字仍保留下来,这就是因社会历史因素而出现的地名。

正因地名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发挥着“活化石”的功能,所以,对地名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村镇调整、村镇数量减少的大背景下,如何留住老地名 、留住乡愁,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首先,我们应该延续老地名的生命力,尽量避免改名,即使“改名换姓”,也应将地名的“前世今生”记载清楚。地名不仅浓缩了历史,更承载了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辽宁建昌县有一个碱厂乡,初听此名,误以为乡内设有碱厂。其实不然。文字记载,“碱厂”由“箭场”演变而来,清朝时这里曾有军队驻扎,因为官兵常在这里练习射箭、操练人马,所以留下了“箭场”的名字,后来演变为“碱厂”。如果不是后世有文字记载,恐怕后人会对这里没有碱厂而名叫“碱厂”的叫法一头雾水。这也是为什么有专家强烈建议,梳理老地名时,一定要在现地名的背后准确标注曾用名的原因。而对那些已经被合并的村子,专家同样建议要将其原名标注在现在村名的后面。虽然村子不在,但名字依然存在,这些看似的“多此一举”恰恰是延续地域文化的“必要之举”。

其次,应该丰富老地名的文化内涵,让地名成为既是名字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不仅是这个地方历史过往的印记,更是地域历史文化的标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着怎样一群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与起居喜好又有着怎样的独特性,这些都是与地名紧密相连的文化内容。在实现保护地名的基础上,记录与延承这些附着在地名上的地域文化十分迫切且重要。

当然,对于与地名相关的地域文化记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该动态记录与丰富这些文化,即使有些文化正在或已经消逝,它们也应该成为我们记录下来的重点,因为可能就是其中的几句话,就可能成为留给后世子孙找寻文化印记的重要线索。

地名寥寥几字,却是探寻某一处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天地人在这里集合,日月星在这里交汇。透过地名,我们可以一眼千年,窥见这里曾经的风貌,也可以一举万里,将地名文化经我们这代人之手完整延承下去,而这,善莫大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