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难而正确的路

作为生命体最重要的分子之一,蛋白质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具有极其广泛的功能和作用。不过,传统制造方法是用细胞培养,过程复杂耗时长,“现在的新工艺,是将细胞内进行的生产过程搬到了细胞外,从单个细胞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变成了集团化生产的大厂。”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康码生物”)负责人郭敏说。

近期,记者走进了位于上海郊区的康码生物,看这座“蛋白质工厂”是如何让蛋白质“合成万物”成为可能的。

与“蛋白质”较劲

上学期间,郭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这里就读。博士毕业去了美国做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到教授,一直从事的就是与蛋白质相关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跟蛋白质较上了劲儿”。

在美国上学期间,郭敏曾问自己的导师,怎么才能成功,导师说要be different(做不同),然后问导师怎么才能be different,导师说要be unique(做独一无二),又问怎么才能be unique呢,导师说就是be yourself(做自己)。

“对我来说,做蛋白质就是在做自己。”郭敏说:“当你对一个领域有了足够了解,在这个领域做各种事情,就会比较开心。就像游泳,如果你会了,你就可以在水里随意翻腾,做各种动作。”

据了解,蛋白质是整个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最基础的物质,不管做药品、化妆品,还是康复检测方面,底层物质都是蛋白质。传统上,研究者可以利用细胞表达体系来制备需要的蛋白质。然而,受限于细胞生长、维护、污染等因素,细胞表达体系面临一些瓶颈和挑战,尤其是在高通量生产和定制蛋白质方面。

而康码生物研发的无细胞蛋白合成技术,就突破了传统的“细胞工厂”模式,将细胞内进行的生产过程搬到了细胞外,从单个细胞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变成了集团化生产的大厂。由于它的简单性、开放性、便携性和易放大性,给生物合成工程化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让“合成万物”成为可能。郭敏说:“一般方法合成蛋白质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工艺复杂,而且中间很容易出问题。公司研发的新技术可以直接体外合成蛋白,只需要三个小时。”

走难而正确的路

“科技的竞争是时间的竞争,尽管现在中国与欧美之间在生物医药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但并不是特别大。国际上,生物医药的起源大概是在20世纪50年代,这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时间越短,就越容易追赶,高科技行业很多时候拼的就是时间的积累。”郭敏说。

对于国内生物医药未来的发展,郭敏表示,国内现在的政策、市场、环境等外部条件都很好,有利于生物医药整个行业的发展。但郭敏说,创业并不容易,一个理论从模式出发,还需要材料、技术、软件、算法、工艺等突破,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现在,公司已经走进第八个年头。这八年,郭敏可以用两个“想不到”总结:第一,想不到蛋白质体外合成走向产业化这么难,这与单纯做基础研究有着天壤之别,在实验室,研究经费可以支撑你埋头研发。但创业过程中,有无数个问题等着你去解决,例如研发设备的定制化,研发资金、生产空间是否充足等。

第二个令郭敏想不到的是,在上海,以上问题都能被很快解决。“张江优越的创业生态给了不少支持,例如高端、多元化人才的引进,税收层面的利好政策,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等,这些都为公司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走难而正确的路。基于独有的蛋白质智能算法设计平台与无细胞体外合成蛋白质技术平台,康码生物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蛋白质产品,涵盖生物医药、创新医疗器械、化妆品与医美、食品、动物与植物营养等多个领域。

向行业“圣杯”进发

有人曾经问爱因斯坦,假如生命就剩24小时,你会选择做什么?爱因斯坦想了想说,会花23个小时的时间思考要做什么,然后花最后一个小时去做。郭敏说:“这个故事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住的地方离公司比较远,经常在路上思考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到公司就可以着手做了。”

对于未来,郭敏说:“科技企业还是要从源头上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只是做终端应用。康码生物的商业布局不限于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和技术,更包括生物大健康领域的蓝海市场。希望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以及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能够给全社会创造价值。”

郭敏表示,基于大规模的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人工合成的血红蛋白成为公司正在发力的一个方向。血液制品的供给不足,不仅是我国的难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人造血液无疑是最有希望的答案。

所谓人造血,一般就是指“人造红细胞”。血液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液体器官,其中的物质特别丰富,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大量的电解质、蛋白质等,其中血红细胞约占人体血浆体积的45%,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由于人类全血成分非常复杂,人造全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用于抢救的输血只是利用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

“人造血被称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圣杯’,接下来还要加码在此领域的开发和生产。”郭敏说。目前,康码生物的人造血红蛋白已经完成了分子定型,即将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这种全新的“人造血”如果能够研发成功,将广泛应用于急救、外科手术、ICU、战时等场景,具备极高的临床价值。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