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抑郁了

来源:闲时花开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 娜么黑娜么美

这段时间在河南老家小住,见到一些珍贵的朋友。

有的朋友是每年回来都要见的。

因为相识多年,互相了解,彼此牵挂,一见面都要说很稠很密的话。

喜悦也好,悲伤也好,困惑也好,都会拿出来,讲一讲。

讲一讲,也不一定非要寻求什么解决之道。

只是觉得说给彼此听,仿佛就算不能解决,也不再孤独。

还有一些朋友,是从我的文章里,得知我回河南老家了,以为我懂情感,也学心理,或许可以用专业知识帮帮他们和他们的孩子。

朋友A,女,孩子原本很优秀,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学霸。

但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后,患上抑郁症,已到了多次自残自杀的地步。

如今孩子无法正常上学,在家休学半年之久。

A和我讲了很多家庭内部的伤痛和焦虑,以及孩子在学校的压抑和迷茫。

我听后,最深的感触是:

大人和孩子都不容易。

家庭和养育都是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成员日复一日的配合与支撑、建设和修补。

如果全体成员无法分工合作,真正关心孩子的那个养育者,就要有很大的毅力和韧性,在日常深处与情感细节里,给予孩子足够支撑。

很多时候,甚至要陪孩子逆流而上,做出看似不那么正确的抗争——比如带领孩子对抗霸凌的同学和傲慢的老师,甚至逃脱那个可怖的环境。

除此之外,我也没有什么自以为是的建议和方法。

唯一能做的,是倾听朋友诉说后,给予安慰和接纳。

并在她再次需要我时,站在她身边。

朋友B,男性,孩子在国内著名985大学读书。

几个月前,孩子突然从学校回来,再也不愿回到学校去。

理由是,“学校就像监狱,整夜整夜都睡不着,感觉快疯了”。

B和妻子带孩子就医后,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

B无法接受曾是荣耀的孩子,如今休学在家无所事事。

妻子比他更诚实更愿接受真相:“再也没有比孩子性命更重要的事情,先治病再说其他。”

B坦言,看了很多新闻报道的悲剧后,觉得孩子健康活着就行,只是无法和外人解释孩子的现状,也没法安放内心的恐惧与焦灼。

我想,他家孩子发现自己出了状况后,能及时从学校返回家中,而没有任由病情发展到极端程度,内心里对父母还是有很多留恋和信赖的。

有留恋有信赖的孩子,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只是暂时遇到了内在的困境,需要慢慢走出,慢慢看清,慢慢捋顺,慢慢重建。

父母耐心守望,孩子会慢慢好起来。

在此之前,没有灵丹妙药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了,除了涉及公共利益的荒诞与谬误,我现在在个体事件上,越来越不愿发表主观且武断的评价。

大概觉得众生皆苦。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超越肉眼和语言的丰富与多维。

很多事情,也不是我们一知半解了解到的那般单薄。

面对他人的诉说,哪怕是请求帮助,都要警惕自己不由自主释放的傲慢和偏见。

只是倾听,感受,和他(她)一起待在当时的情绪里,站在他(她)的处境里去想想办法。

有时,我也会说出自己内心不一定正确的触动。

但更多的时候,是对他人怀着信赖,相信对方会在时间和摸索中,看清并找到自己想要走的那条路。

这种感受,在我和我妹妹相处的时候,也一直在涌动。

我妹妹很早辍学,外出打工,因读书少吃了很多亏。

对于孩子,尤其是孩子的学习,她有些时候会表现出严苛与焦虑。

我和她有过好多次深入的沟通,只是沟通她严苛与焦虑的源头或许不在孩子那里,而是藏于自己过往的创伤与恐惧。

“但不要怕,你会在养育的实践里,慢慢修得平和,孩子也会在慢慢长大中,强壮自己。”

我对我妹妹说。

虽然,我和我家孩子的相处得还不错,但这两年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是:

要警惕自己在别人的教育上,指手画脚。

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家庭和家庭是不同的,处境和处境也是不同的。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没有任何屡试不爽的经验,更没有什么一用就灵的妙药。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不断思辨不断碰撞中,慢慢觉知,慢慢成长,慢慢辽阔。

父母和孩子之间,除了来自血脉的牵绊,情感深处都会有焦虑和恐惧的部分。

焦虑和恐惧,本身就是爱的一部分。

所谓父母修行,其实就是看见紧张和焦虑的存在,在自我体察自我改变中,不让它们释放的负能量无限放大,遮蔽我们对孩子的爱

而是和它们当朋友,始终把它们留在安全可驯的角落里。

是的,亲爱的朋友:

爱,不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焦虑。

爱是有焦虑,但不影响我去全然爱你。

今天的碎碎念,愿你们喜欢。

周四愉快。

爱你。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